罗海燕,女,46岁,群众,同和街道西孙家庄村村民
她无怨无悔照顾公公、勇挑家庭重担,至孝真情谱写人间真、善、美。公公生病住院期间,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儿媳妇的罗海燕为了让丈夫放心,每天都风雨无阻地到医院床头照顾公公,不厌其烦、耐心地帮帮他擦洗、按摩、翻身,没有半点嫌弃。出院后,无论她下班多晚多累,她都会扶公公在院子里练习走路,为公公理发、捶背、剪指甲。怕公公无聊,每天回家后她还会给公公讲一些外面发生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一天天好转,但是每到冬天还是会犯病,所以每年刚入秋,她就弹一床又大又软的被子给公公铺上。上班之前,她还会提前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炉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她却不这样认为。罗海燕始终觉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家人和和美美最重要。公公逢人便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我家海燕比我亲闺女还亲。”为更好地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她很少回娘家,偶尔去一次也是匆匆忙忙去匆匆忙忙回。每次看着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心中就充满了愧疚。她说:“妈,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但我却不是一个好女儿。”母亲虽然心疼、思念女儿,但她也支持女儿,亲家身体不好,自己身体毕竟还硬朗,也不想给女儿增添负担。邻里乡亲们都被她的举动所感动。邻居一位老人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孝顺的儿媳。”婆婆也感动地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亲闺女了。”
以前罗海燕的父亲和她弟媳关系处得很紧张,弟媳说父亲太倔强,父亲说弟媳不孝顺,为了家庭更加和睦,她不断从中调和,劝了父亲又劝弟媳,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弟媳因为照顾学生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亲闺女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被深深打动。她说:“都说姐姐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后一定得向她学习。”回家后她主动和自己公公冰释前嫌,慢慢的二人关系越来越好,老人见人就讲儿媳孝顺了,儿媳也说老人变得通情达理了。如今,娘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罗海燕心里的石头也算是落了地了。
丈夫工作比较特殊,经常外出。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让丈夫更加安心地工作,罗海燕承揽了大部分的家务,每天背负着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在家庭和单位这条直线上奔波忙碌着。罗海燕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着子女。她的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就教孩子有颗真诚善良的心,这才是传给孩子的无价之宝。”所以,她在教育孩子时,从来没有过多唠叨,也没有空洞说教,而是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努力提升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每次买了孩子爱吃的东西,他都是先拿给爷爷奶奶;丈夫不在家,老人病了,孩子一晚上不离左右,把老人爷爷感动得直掉眼泪;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说起儿子,罗海燕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罗海燕情真意切、孝老爱亲的点点滴滴却真真切切的打动着我们。她以挚情爱人,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让孝老爱亲的明灯照亮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人心。